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进入病理技术论坛
首页 技术精华 病理资讯 同行交流 技术会诊 点滴经验 常规切片 特殊染色 免疫组化 分子病理 细胞园地 细胞制片 电镜技术 病理图库
 首页 > 分子病理 > 正文
基因诊断技术的选择

时间:2007-12-24  作者:microfox  阅读:18283次
    关于如何选择基因诊断技术有两层含义:第一,什么情况下选择基因诊断;第二,如果选择了基因诊断,应当采用哪一种基因诊断技术。以下分别介绍。
1.选择基因诊断的依据。
1)基因诊断可以弥补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缺陷 免疫学诊断主要依赖于抗原抗体反应,应用于临床只能在体内产生抗体以后,也就是病程的中期及晚期,不能应用于早期诊断,往往由于地区的流行及个体的差异出现非特异交叉反应,虽然目前已制备了针对多种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使抗原抗体检测技术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有所提高,但还是解决不了方法上的一些问题。临床上有下述几种情况只能用基因诊断方法而不能依赖于免疫这诊断技术:
 ①在血清学结果模棱两可不能得出结论时,或血清学指标与临床表现不符。
 ②使用疫苗或特异性抗血清治疗或免疫后的病例,用免疫学指标已经不能反映病原体感染的程度。
 ③大部分病原体可以整合入细胞内成为为整合型,免疫学方法只能测其细胞外表型。
 ④献血员的筛选试验仅采用免疫技术是不够的,如配合PCR方法可提高筛选试验的可靠性。
 ⑤某些病原体感染后,特异抗体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临床恢复及感染消失。
   但是,与免疫学技术相比,基因检测所显示的优越性也恰恰是它的缺陷,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它来判断病原体的有无和量的多少,至于病原体进入体内之后,机体作出了何种反应?反应的结果如何?基因检测结果不能对此作出全面的回答。众所周知,感染后的免疫应答,是感染病学和免疫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判断被感染者病情、治疗反应、预后,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依据。客观地讲,基因检测和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具有互补性的。
 2)基因诊断是病原学诊断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是指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如细菌、病毒的分离和培养,但分离和培养技术迄今尚不能被运用于所有病原体,如某些病毒至今无法作形态观察;某些细菌在体外培养的条件非常苛刻,或生长时间太长(如结核分支杆菌)等,均难以把分离培养作为检测这类病原体的常规手段;另外,不同的病期病原体的含量不同,因此培养后的阳性率不同;再有,用药会直接影响到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上述种种都是病原体分离培养存在的缺陷。基因检测技术基本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成为病原体分离培养的补充。基因诊断方法还是细菌病毒等鉴定的简便、特异和快捷的手段。近年来,基因诊断技术在病毒的基因分型方面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基因诊断不可能完全取代病原体直接分离、培养、鉴定技术。对某些病原体而言,基因诊断的特异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测试问题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基因诊断法来解决;某种病原体的毒性,如病毒的细菌毒性测定也不能用基因诊断法完成;病原体的形态学研究更是不能为基因诊断取代。
 3)基因诊断是一种微量和快速诊断技术 在标本量很少,或需要快速获取结果时,PCR法很有优势。PCR法所需标本量很少,少至1μl也能取得阳性结果。
 4)基因诊断对原始标本的要求不高 这一点是其他现有技术无法比拟的。DNA不象蛋白质(抗原或抗体)那样容易失活,因此,无论是液性的还是干燥了的标本;也无论是污染的还是非污染的标本,都可用于基因检测。更具优势的是,任何标本都可以通过纯化或抽提以供基因检测,这就避免了标本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和毒性物质对检测过程的干扰。
2.采用何种基因诊断技术
   我们可以根据对敏感度的要求、实验室的条件、实验人员的技能、标本的质量、标本性质、标本中待测基因的含量、临床需要等来选择检测方法。对敏感度要求不高时可用杂交法;实验室条件较好可开展PCP诊断技术;标本最较少、污染严重或含杂质较多以PCR法为宜;标本中待测基因含量很低也以PCR法为佳;检测组织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或定位应采用原位杂交;观察药物抗病原体的疗效,应采用基因定量分析技术。基因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在方法上可供临床医生选用的余地很大,但与其他任何一种实验室诊断技术一样,它仍然受制于某些条件,选择时应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王伯沄,李玉松,黄高升,张远强《病理学技术》
2、凌启波《实用病理特殊染色和组化技》
3、刘介眉等《病理组织染色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本栏目内容只供网友们学习研究用,不得用于商业行为。

【字体: 】【发表评论】【打印】【关闭
ico 论坛最新贴子
关于我们
  本站自1998年成立以来首次改版,从病理技术方面做全做深,新增了病理技术理论知识、病理资讯、病理图库及技术精英等功能。我们的宗旨是传播一种积极的思想,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为朋友们解决一点实际的问题,想您所想的,关心您关心的,希望病理技术网能成为全国病理工作者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 Copyright 1998-2021 www.zhbljs.com,All Rights Reserved.
病理技术:DingWei(QQ:891232) 广告联系:Mysnopy (QQ:618543) 技术支持:12900.COM